《成都日报》报道,去冬今春,都江堰灌区出现了冬干春旱。总降水量普遍较常年同期偏少4—7成,都江堰渠首引水流量创10年来新低。有关负责人介绍,“如果岷江来水量持续减少,按目前的调水量,预计再过一个多星期,紫坪铺库存将达到死库容水量!”如要继续满足调水需要,紫坪铺只有停止发电,“破库”调水。
我们都知道,闻名于世的
都江堰不仅是一个文物,也是“世界上历史最悠久、设计最科学、保存最完整、至今发挥作用最好、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大型水利生态工程。”而《史记》对都江堰的评价是:使成都平原“水旱从人,不知饥馑,时无荒年,天下谓之‘天府’也”。
持续的干旱无疑是岷江来水量持续减少的重要原因。但联合国的报告指出: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,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已经被公布定为90%。“那岷江上的都江堰渠首引水流量创10年来新低,又是为何呢?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:1958年,紫坪铺工程和鱼嘴工程同时开工。年末,紫坪铺截流;1961年3月,为保障江水流畅,炸掉了鱼嘴大坝;1997年,紫坪铺水库和杨柳湖大坝完成规划;2000年11月,都江堰列入”世界文化遗产名录“;2001年3月,紫坪铺工程上马,计划投资70个亿,2006年完工。2003年8月,杨柳湖工程暂时停工;2006年紫坪铺水库基本建成。紫坪铺水电站距都江堰6公里。
李冰父子设计的都江堰无一坝一闸,所有水量都是自流到位,正可谓“水到渠成”,人顺水势。堰和坝,一横一纵,一堵一导。坝意味着对水的强硬抗衡,对水流方向的强力阻遏,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。而堰则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,在达到人的引水目的同时,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。
都江堰的另一绝,是四六分水的治水方法。分水不仅只是为了防洪,还反映了一种兼利天下的理念。即“我用水也想着让别人用水”。如果在一个流域中所有的引水工程不超过“四六”比例,且大规模的引水工程数量不多于支流数量,最后总的用水量有可能被限制在流域总径流量的40%—50%之间。而40%这个数字,恰好是今天国际上公认的“水资源承载能力”;如果60%的水能够流入大海,也就不存在上下游的冲突以及航运、渔业和景观之间的紧张了。
李冰时代似乎还没“水利”一词。但都江堰一直利益了千秋万代。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更不知“可持续发展”为何物。都江堰工程却成为可持续发展了22个世纪的典范。都江堰造就了天府之国昔日辉煌,价值不仅仅是对几百万亩良田的灌溉,使灌区两千年无沙化,它的存在宣告的也是一种治水哲学。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人与自然、人与人紧张关系的救治方案。那我们今
天花了70个亿建造的水坝给我们带来的又是什么呢?它对岷江的拦截,甚至被专家们称为让都江堰退休。把一个活的文物,变成一个死的僵尸。
昨天的都江堰,上善若水,天人合一。今天的紫坪铺,“破库”调水。一个让天府之国受益了2264年。一个完成仅有一年,不但江边的泥石流不断,还到了要动用应急预案,“破库”调水,以缓解灌区供需水矛盾。
这,难道仅仅是因为气候变化吗?
□汪永晨(北京学者)
评论